礼拜一-礼拜五:09.00 早上-06.00 下午

落地项目

马德兴:技术总监缺位酿苦果 选帅权回归专业是改革破局关键

2025-07-22

一、中国足球选帅困局:非专业主导下的恶性循环

2025 年东亚杯落幕,国足再次止步小组赛,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黯然下课。这已是近 20 年国足第 14 次换帅,而每次换帅都伴随着战术体系的推倒重来。从卡纳瓦罗两战全败的 "闪电下课" 到伊万科维奇单后腰战术的水土不服,频繁换帅暴露的不仅是成绩危机,更是中国足协管理体系的深层病灶。

马德兴:技术总监缺位酿苦果 选帅权回归专业是改革破局关键

足球记者马德兴在最新文章中直击痛点:"过去各级国字号选帅几乎完败,男足亚洲杯、世预赛,女足 U20 亚洲杯等关键赛事接连折戟,根本原因在于足协始终由行政思维主导,缺乏专业技术把控。" 他以 2018 年潍坊杯论坛为例,当时他便指出中国 11 支国字号队伍由 10 个不同国家教练执教的荒诞现象,这种 "世界之最" 折射出的正是非专业人士主导选帅的恶果。

二、技术总监缺位:割裂的管理与混乱的技战术

比利时人克里斯 2019 年离任后,中国足协技术总监职位长期空缺,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战。国管部、青少部、女子部分别牵头选帅,技术总监分属不同国籍,理念冲突严重 —— 傅博主导的男足选帅强调防守反击,穆勒推动的女足改革侧重传控,荷兰青训专家则坚持身体对抗。这种割裂直接导致球员在不同国字号队伍间频繁适应战术:U23 国足的 4231 阵型与国家队的 442 体系毫无衔接,年轻球员在各级梯队中反复重塑技术动作,最终陷入 "邯郸学步" 的困境。

马德兴尖锐指出:"日本足球的成功源于统一的技战术哲学,而我们连 U16 国少队都在使用长传冲吊,这种代际断层让球员在国家队层面永远无法形成稳定战斗力。" 他特别提到 2009 年龄段 U16 国少队的日本籍教练浮嶋敏,其放弃控球的战术理念与成年队需求严重脱节,这种 "头痛医头" 的选帅逻辑,正是技术总监缺位导致的管理失控。

三、国际经验镜鉴:技术总监如何重塑选帅生态

德国足协的案例提供了鲜明对比。2021 年弗利克接替勒夫时,技术总监比埃霍夫早已建立成熟的选帅体系:从战术数据库的球员适配性分析,到教练团队的国际化配置,整个流程由技术部门全程把控。这种专业化运作使德国队在换帅后迅速完成战术过渡,最终夺得 2024 年欧洲杯冠军。韩国足协同样深谙此道,技术总监米歇尔・穆勒力荐克林斯曼执教,将德国青训体系与亚洲球员特点深度融合,助韩国队在世预赛中压制伊朗锁定世界杯席位。

反观中国,2019 年技术总监克里斯曾提出 "红图计划",试图建立统一的技战术 DNA,但随着其离任戛然而止。如今足协重启技术总监选聘,马德兴认为新任人选需满足三个条件:熟悉亚洲足球、具备国际人脉、能平衡专业理念与本土实际。"外籍技术总监至少能打破经纪人主导的选帅潜规则,通过全球球探网络筛选真正适配的教练。" 他特别强调,新总监需主导建立涵盖 U13 到成年队的战术数据库,确保各级梯队 "一脉相承"。

四、改革破局之路:从流程重构到生态重建

针对当前选帅程序,马德兴提出 "三步走" 方案:首先由技术总监组建跨部门专家委员会,整合青训、竞赛、数据等领域专业力量;其次建立教练评估体系,从战术适配性、球员培养能力、文化融合度等多维度考核候选人;最后实行 "技术总监负责制",赋予其否决非专业干预的权力。这种改革已在韩国、日本等亚洲邻国验证有效性 —— 韩国足协技术总监直接参与主帅合同谈判,明确要求克林斯曼必须建立与青训体系衔接的战术框架。

但改革面临现实挑战:足协内部权力分配、专业人才储备、资金投入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。马德兴建议借鉴德国足协 "技术总监 + 主教练" 双轨制,前者负责战略规划,后者专注一线执教,形成制衡机制。"这次足协提出由技术总监牵头选帅,是 20 年来最接近专业管理的尝试,但关键要看能否真正让渡权力,避免 ' 换汤不换药 '。" 他特别提醒,新任技术总监需具备 "接地气" 的本土经验,避免重蹈 2019 年克里斯华体育app官网入口因文化隔阂导致改革流产的覆辙。

五、结语:专业主义回归是中国足球重生的起点

从米卢的 "快乐足球" 到里皮的 "银狐战术",中国足球从不缺乏名帅,但始终缺乏让名帅扎根的土壤。马德兴的改革倡议,本质是要打破 "政绩工程" 思维,让技术逻辑取代行政逻辑。正如德国足协在弗利克上任前用 11 周完成专业评估,真正的改革需要时间沉淀,更需要对足球规律的敬畏。当技术总监能够主导选帅、制定战术哲学、统筹青训体系时,中国足球或许才能真正告别 "换帅 - 失败 - 再换帅" 的恶性循环,踏上可持续发展的正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