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当下,亚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竞争。从体育赛场到经济领域,从科技博弈到产业升级,亚洲各国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机遇,也形成了挑战。正如媒体人所言,我们既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周边国家的进步,更要筑牢发展信心的根基,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。
近年来,亚洲经济的整体崛起已成为全球焦点。博鳌亚洲论坛《2025 年度报告》显示,亚洲加权实际 GDP 增长率预计达 4.5%,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将升至 48.6%。印度、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保持 5% 以上的增速,东盟在数字贸易、服务贸易等领域表现亮眼,RCEP 区域内贸易额同比增长 3%。这些数据印证了亚洲正成为世界经济的 “主引擎”,但也意味着各国在产业链、市场份额等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。
以体育领域为例,中国男篮在亚洲杯中遭遇沙特、印度等队的顽强挑战,弱旅伊拉克与新西兰僵持三节的现象,折射出亚洲整体实力的提升。这种 “冲击” 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亚洲各国在科技、教育、产业等领域长期投入的必然结果。例如,越南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快速崛起,印度在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扩张,都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。
面对亚洲各国的进步,我们需要摒弃 “冲击即威胁” 的片面认知。亚洲的发展本质上是全球化红利的延伸,各国的崛起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,而是可以通过合作实现 “共赢增量”。从经济层面看,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中心,在中间品贸易中占比 41.17%,远高于欧盟和北美。即便在亚开行下调部分国家增长预期的背景下,中国仍凭借政策韧性维持 5% 的增速预期,成为稳定亚洲经济的关键力量。
科技领域的竞争同样如此。尽管亚洲在全球 AI 风投中占比不足 10%,但中国在量子计算、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突破(如高能同步辐射光源、脑机接口技术)已跻身国际前列。这种 “错位竞争” 表明,亚洲各国完全可以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格局,而非陷入同质化内卷。
中国的发展信心源于多重优势的叠加。首先是制度优势,从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到绿色低碳转型,政策的连贯性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。其次是市场规模,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2024 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 3690 亿美元,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 60% 以上。再者是创新能力,2025 年一季度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.1%,大科学装置建设、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。
以企业实践为例,宁波博威合金通过突破微米级切割丝技术,占据全球 40% 的华体会hth市场份额;地平线公司的车规级 AI 芯片在国内市场份额超 40%,打破了海外垄断。这些案例证明,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制造、核心技术等领域实现 “弯道超车”。
亚洲的未来不在对抗而在合作。RCEP 的生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制度框架,中国与东盟在数字贸易、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已初见成效。例如,中国服务贸易规模突破 1 万亿美元,东盟新兴经济体如老挝、柬埔寨的服务贸易增速显著。这种 “以开放促发展” 的模式,既能化解竞争压力,又能创造新的增长空间。
在科技领域,亚洲各国的合作潜力同样巨大。中国在量子计算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成果,可通过技术输出与东盟、南亚国家形成协同创新网络;印度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,也能为中国企业提供参考。正如博鳌论坛所倡导的,亚洲需要构建 “多元融合的文明” 和 “平等协商的治理思维”,通过技术共享、标准互认实现共同进步。
亚洲的发展浪潮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我们既要正视各国的进步,以 “见贤思齐” 的态度学习借鉴,更要坚定信心,发挥自身在市场、技术、制度等方面的优势。正如媒体人所言,中国男篮的目标应是 “跟上欧美篮球的发展步伐”,而非局限于亚洲排名。同理,中国的发展定位应是全球价值链的 “创新策源地”,而非被动应对区域竞争。唯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,筑牢发展信心的根基,才能在亚洲变局中把握主动,引领构建更加繁荣稳定的区域未来。
以便获取最新的优惠活动以及最新资讯!